目前分類:健康常識 (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脂質的組成、分類及特性

 

組 成
 脂肪之主要成份為脂肪酸。脂肪酸之組成為碳原子,一端為甲基(CH3),一端為羧基(COOH) 。
 短鏈脂肪酸含四至六個碳,中鏈脂肪酸含八至十二個碳,長鏈脂肪酸含十二個以上的碳。脂肪酸可分為飽合及不飽合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其鏈中之每個碳原子均有二個氫與相鍵結。

不飽合脂肪酸:每個碳原子僅連接一個氫原子,所以兩個碳子之間為雙鍵
單元不飽合脂肪酸:
 是指只有一個雙鍵,如油酸。
多元不飽合脂肪酸(PUFA):
 是指含二個以上雙鍵的脂肪酸,如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及花生油酸:
CH3(CH2)16COOH  硬脂酸:飽和  18:0
CH3(CH2)7CH═CH(CH2)7COOH  油酸:單一不飽和  18:1
CH3(CH2)4CH═CHCH2CH═CH(CH2)7COOH  亞麻油酸:多元不飽合,二個雙鍵  18:2
CH3CH2CH═CHCH2CH═CHCH2CH═CH(CH2)7COOH  次亞麻油酸:多元不飽合,三個雙鍵  18:3
CH3(CH2)4(CH=CHCH2)4(CH2)2COOH 花生四烯酸:多元不飽合,四個雙鍵 20:4

分 類
簡單脂類
 由脂肪酸及醇類所形成的脂,佔食物中脂肪的95%,人體內脂肪的90%
三酸甘油酯:三個脂肪酸+一個甘油脫去3分子的水形成。
複合脂類
 是指由脂肪酸及甘油組成的酯類中,含有醣類,磷酸,或含氮基。
1.磷脂類:
 脂肪酸和磷酸的化合物,如卵磷脂,腦磷脂及神經磷脂。磷脂類是為細胞膜的主要成份,人體的腦,神經組織和肝臟含量特別多。磷脂質一端親水,一端親油,所以為很佳的乳化劑,並調節細胞膜通透性,便於脂肪進出細胞。
2.脂蛋白:
 脂肪與蛋白質的化合物。脂質吸收後,形成脂蛋白,主要功能為運輸血液中的脂肪。
3.醣脂類:
 甘油與醣類的化合物。存於腦及神經組織,如半乳糖脂質
衍生脂類
 包括醇類(甘油及固醇類-膽固醇,類固醇),類胡蘿蔔素,脂溶性維生素A,D,E,K。

脂肪之特性
1.硬度
 含有12個碳或12個以下的脂肪酸及不飽合脂肪酸在室溫下是液態。含有14個碳或14個以上的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是固態。
 動物性脂肪通常被歸為飽和脂肪,因含有30-60%的飽和脂肪,以棕櫚酸及硬脂酸為主。同時也含25-50%的油酸及少量多元不飽合脂肪酸。硬度大小為草食動物>肉食動物>水中動物。魚類含有高比例的20-24碳的不飽合脂肪酸。牛奶含許多短鏈的飽合脂肪,所以此類脂肪為軟的。
 蔬菜類除了椰子油(是由月桂酸組成是歸為飽和脂肪酸)以外,大部份植物油是由油酸及亞麻油酸組成,如紅花油,玉米油,棉花籽油及黃豆油均富含亞麻油酸,而花生油及橄欖油則富含油酸,則歸為不飽和脂肪酸。
2.氫化
 液體油脂可經由氫化作用轉變為固態。過程為在雙鍵中加入氫,如製造人造奶油植物性酥油時,將部份雙鍵氫化,使此種脂肪變為有點軟具彈性。氫化會使油脂中的亞麻油酸變少。
3.乳化
 使脂肪與液體形成乳化液,即脂肪被打散為小顆粒,增加總表面積,而減少表面張力,與液體混合。例如沙拉醬製作及膽汁將脂肪乳化均屬之。
4.皂化
 脂肪酸與陽離子結合形成肥皂的過程。如小腸鹼性環境中,游離脂肪酸與鈣結合形成不溶水的化合物,而由糞便排出。
5.酸敗
 脂肪氧化,造成味道改變的過程。在光及少許礦物質下,會加速此一反應。氧作用在脂肪的雙鍵上,故含不飽和比例高的油脂,較易發生過氧化作用。有些油脂含有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即是,但在抗氧化過程中,維生素E會失去活性。
6.加熱之效應
 脂肪過度受熱後,會使甘油裂解,產合刺激性化合物丙烯醛,對腸黏膜有刺激性,且長時間高溫加熱也會造成脂肪酸氧化。所以油炸食品溫度以180℃為宜,炸油若長時間高溫加,熱油的顏色加深,黏稠度變大,並有油秏味,加熱時產生大量泡沬,則不宜再使用。

 

資料來源:啄木鳥藥局 http://woodpeckers.com.tw/learning/detail/35/865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54721_513154108745174_1518917159_n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58082_637748209585388_324709538_n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充維生素的健康原則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343
上稿日期:2012/06/19

 

維生素又叫維他命,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元素,主要可從飲食中攝取。只要日常飲食均衡且生活作息正常,並不需要額外補充。但是對於三餐老是在外又時常熬夜的年輕族群而言,有時候需要適當的補充維他命。


在購買維生素類營養補充品時,有幾個重點需要先注意,包括價格不是唯一標準,只要價錢合理,選擇信譽良好製造商的產品較有保障。坊間有些產品會標榜天然製造,在價格上也會貴上許多,其實臺灣的產品不一定比國外的差,如果產品沒有證據證明其效果比較好,最好不要花冤枉錢購買。由於部分維生素的效用較容易消退,要注意產品的有效期限,一次不要購買太多的量,先以小瓶包裝試試,若覺得適合再繼續購買,至於來路不明的產品,最好還是不要貿然購買服用。

 

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尤其對於生病的患者而言,維生素並不是仙丹妙藥,有病還是要去醫療院所就診,對自身安全較有保障。有許多民眾誤把維生素當作治病強身、延年益壽的營養補充品,但是長年累月過量服用的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其實不同食物中都有各種維生素,均衡飲食就是最好的選擇,只要每天攝取適量、多種類的食物,均衡供應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不需要過度仰賴營養補充品來維持身體健康。

 


不同的人會因為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的不同,對於維生素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衛生署訂定了「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供各界參考。而為避免食用過量營養素造成健康危害,衛生署亦就部分可能造成過量危害之營養素訂出「上限攝取量」。但最好的方式是購買時請教醫師、藥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並主動告知目前已使用之藥品、保健食品、營養補充品等,避免重複食用含有相關成份或功能之產品,造成不良影響。食用後膠囊錠狀食品如產生不適者,請立即就醫,並向「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http://hf.doh.gov.tw/)通報。

 


維他命知多少:
1.脂溶性維他命(ADEK):貯存在體內的時間較長,容易有堆積及劑量過高的問題。
2. 水溶性維他命(B群及維他命 C):貯存在體內各不同的組織,貯存時間較短。最多為數星期而已,使用多量的水溶性維他命,在體內會隨尿液而排出。

. 維生素的一般功能、食物來源及過量的毒性與危害

維生素

一般功能

食物來源

過量的毒性與危害

 

維生素A

 

使眼睛適應光線之變化。
保護表皮、黏膜使細菌不易侵害。
促進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生長。

 

肝、蛋黃、牛奶、牛油、

人造奶油、黃綠色蔬菜及水果。

 

急性中毒時會噁心、嘔吐、頭痛、暈眩、視力模糊及肌肉不協調。慢性中毒時會導致畸胎、肝異常、骨質密度改變。

 

維生素D

 

協助鈣、磷的吸收與運用。
幫助骨骼和牙齒正常發育。
為神經、肌肉正常生理上所必須。

 

魚肝油、蛋黃、牛油、

魚類、肝、添加維生素D

之鮮奶等。

 

引發高血鈣症,產生多尿、劇渴及高尿鈣的現象。攝取至1,250~5,000微克/天時,有中樞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

 

維生素E

 

減少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 維持細胞膜完整性。
維持皮膚及血球細胞的健康。

 

榖類、米糠油、小麥胚芽油、

棉子油、綠葉蔬菜、蛋黃、

堅果類。

 

極高劑量之維生素E使凝血機制異常,而有出血現象產生。

 

維生素K

 

構成凝血?元之必要物質,維持血液正常凝固的功能。

 

綠葉蔬菜、蛋黃、肝臟等。

 

無。

 

(仍應依參考攝取量攝取)

 

維生素B1

 

能量代謝的重要輔?
維持心臟、神經系統的功能。
維持正常的食慾。

 

胚芽米、麥芽、米糠、肝、

瘦肉、酵母、豆類、蛋黃、

魚卵、蔬菜等。

 

可能會引起焦慮、搔癢症、呼吸困難、噁心、腹痛及休克,有時嚴重還可能引起死亡。

 

維生素B2

 

參與能量代謝。
維持皮膚的健康。

 

酵母、內臟類、牛奶、

蛋類、花生、豆類、綠葉菜

、瘦肉等。

 

無。

 

(仍應依參考攝取量攝取)

 

維生素B6

 

為一種輔脢,幫助胺基酸之合成與分解。
幫助色胺酸變成菸鹼酸。
維持紅血球的正常大小。
維持神經系統的健康。

 

豆魚肉蛋類、蔬菜類、

酵母、麥芽、肝、腎、

糙米、花生等。

 

可能引起嚴重的末梢感覺神經病變。

 

維生素B12

 

參與紅血球的形成。
維持紅血球及神經系統的健康。

 

肝、腎、瘦肉、乳、

乳酪、蛋等。

 

無。

 

(仍應依參考攝取量攝取)

 

維生素C

 

細胞間質的主要構成物質。
維持體內結締組織、骨骼及牙齒的生長。
促進鐵的吸收。

 

深綠及黃紅色蔬菜、水果。

 

胃腸道不適,例如噁心、嘔吐、腹部痙攣、腹瀉。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健食品面面觀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387期
上稿日期:2013/02/18

 

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的比例增加,國人漸漸興起了ㄧ股養生風潮。中國人向來喜愛食補,各種打著保健養身的健康食品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吃進這些食品就能保證一定會健康嗎?民眾該如何從眾多的產品中做出正確選擇?已是不可避免學習的課題。

 

認明衛生署之健康食品標章

健康食品已成為法律名詞,產品上最容易辨識的方法就是圖案為小綠人的健康食品標章,根據健康食品管理法,必須為經審核通過、具有核准證號的產品,才能於產品包裝上標示健康食品。目前衛生署公告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共有13項,分別為:(1)調節血脂功能、(2)免疫調節功能、(3)胃腸功能改善、(4)骨質保健功能、(5)牙齒保健、(6)調節血糖、(7)護肝(化學性肝損傷)、(8)抗疲勞功能、(9)延緩衰老功能、(10)輔助調節血壓功能、(11)促進鐵吸收功能、(12)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及(13)不易形成體脂肪功能。個別產品經科學實證,無害人體健康,且具有明確保健功效,或符合衛生署公告之規格標準,經衛生署審查通過者,始得稱為「健康食品」、標示健康食品標準圖樣及核准之功效。

 

不迷信誇大的功效

沒有健康食品標章的產品,坊間一般泛稱之保健食品,通常為濃縮或是萃取食物中的成分製成膠囊粉末等形式,若要選購此類產品,應先看清楚有無完整中文標示,是否標示成分內容、品牌、廠商等。如果對產品成分或標示有任何疑問,可以撥打產品標示上的廠商電話加以詢問,藉此檢視業者是否對自身產品具有專業的了解,以及對產品售後負責的態度。

 

無論健康食品或一般食品,均不得宣稱醫療效能,違者將依法處辦。看似神奇的功能,例如排除體內毒素,或像坊間常見的廣告手法,以ㄧ個燒杯攪拌,或隨意擷取幾篇研究論文就斷章取義佐證吃完會有功能,通常只是廣告的誇飾用語,不應隨便採信。然而市售商品琳瑯滿目,遊走於法律定義的邊緣販賣瘦身、排毒、豐胸及防癌等不實產品不勝枚舉,大家應拒買來路不明、無中文標示或標示不明之食品,切莫隨意聽信宣稱特殊功效(如超級、無敵、減肥、增高、壯陽等)之食品廣告,唯有保持理性,才不會傷了荷包又壞了健康。

 

不應取代均衡飲食

由於現代人作息混亂,飲食更不均衡,難免會存有以各種保健食品來彌補健康的心態,甚至誤以為吃越多保健食品,或是買越昂貴的產品來吃就會越健康,卻不修正自身錯誤的飲食方式,這是本末倒置的危險做法。還有人以為保健食品是食物,吃多了應該沒有關係,甚至會更好,這些都是嚴重錯誤的想法。因為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基礎,廣泛選擇各類食品達到「均衡」的目的,已可獲得足夠的營養,無需特別補充,更無需大量攝取,以免造成身體負擔。有一些健康食品產品標示上,可以看到「請教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或是「懷孕婦女不建議使用」等標語,這透露出一個訊息,就是此類濃縮萃取的產品,消費者應該要請教專家的意見,並謹慎食用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並非貪多的胡亂食用。

 

以目前通過健康食品「不易形成體脂肪」保健功效的茶類飲品來說,雖然產品添加的纖維及茶葉中的特殊萃取成分,的具有不易形成體脂肪的效果,但是在濃茶中所含的單寧酸卻會干擾鐵的吸收,可能引發貧血的風險。而具有「胃腸功能改善」的優酪乳,也要注意避免食用過多導致攝取過量的精緻糖,引發肥胖及蛀牙的風險。另外,以高濃度萃取食材提煉而成、來路不明又標榜為保健食品,若製程時沒有經過農藥殘留、重金屬殘留等測試,每天食用之後累積的高濃度也會增加中毒的危險。其實人體對某些營養素有一定的需要量,攝取太多反而對健康有害。民眾食用保健食品時,若食用劑量不明或任意吃了太多種,就容易造成營養素相互干擾或增加肝腎的負擔。如果您在用藥時又食用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等產品,務必要在看診時告知醫生。食品不具任何醫療效能,也沒有等同藥品效果,更無法取代正規治療,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不應盲目食用而延誤病情。

 

購買後注意保存

民眾購買保健食品後,宜遵照包裝上標示的建議食用量來食用,切勿過量,也應詳讀包裝上的保存方法放置。至於標示的有效期限是指「未開封」狀態下的保存時間,一旦開封後,產品會因儲存環境發生變化,只要開封後就要儘快吃完,以免變質。
由於台灣氣候溼熱,膠囊錠狀食品內放置的棉花應在開封後取出丟棄,如果繼續放置在瓶中,反而會不斷吸溼而影響品質。當然,最基本的保健方式還是均衡飲食、正常作息,保持健康體位並維持心情開朗。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5907_551711871522356_417721187_n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447_628573997169476_2087293883_n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是人和動物爲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從食物中穫得的一類微量有機物質,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維生素的定義
 
  維生素又名維他命,通俗來講,即維持生命的元素,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須的一類有機物質,也是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質。維生素在體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各種維生素的化學結構以及性質雖然不同,但它們卻有着以下共同點:
  
  ①維生素均以維生素原(維生素前體)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
 
  ②維生素不是構成機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它也不會產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
 
  ③大多數的維生素,機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經常通過食物中穫得
 
  ④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計算,但一旦缺乏就會引發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症,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維生素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3大物質不同,在天然食物中僅占極少比例,但又爲人體所必需。有些維生素如 B6、K等能由動物腸道内的細菌合成,合成量可滿足動物的需要。動物細胞可將色氨酸轉變成煙酸(一種B族維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維生素C除靈長類(包括人類)及豚鼠以外,其他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數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維生素,不必由體外供給。許多維生素是輔基或輔酶的組成部分。
   
  人和動物營養、生長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機化合物,對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健康有極重要作用。如果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就會引起生理機能障礙而發生某種疾病。一般由食物中取得。現在發現的有幾十種,如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等。  
 
  維生素是人體代謝中必不可少的有機化合物。人體猶如一座極爲複雜的化工廠,不斷地進行着各種生化反應。其反應與的催化作用有密切關係。酶要產生活性,必須有輔酶參加。已知許多維生素是酶的輔酶或者是輔酶的組成分子。因此,維生素是維持和調節機體正常代謝的重要物質。可以認爲,最好的維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質”的形式,存在於人體組織中。   

  維生素是個龐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維生素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爲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有些物質在化學結構上類似於某種維生素,經過簡單的代謝反應即可轉變成維生素,此類物質稱爲維生素原,例如 β-胡蘿蔔素能轉變爲維生素A;7-脱氫膽固醇可轉變爲維生素D3;但要經許多複雜代謝反應才能成爲尼克酸的色氨酸則不能稱爲維生素原。水溶性維生素不需消化,直接從腸道吸收後,通過循環到機體需要的組織中,多餘的部分大多由尿排出,在體内儲存甚少。脂溶性維生素溶解於油脂,經膽汁乳化,在小腸吸收,由淋巴循環系統進入到體内各器官。體内可儲存大量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和D主要儲存於肝髒,維生素E主要存於體内脂肪組織,維生素K儲存較少。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内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脂溶性維生素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爲人體吸收並在體内儲積,排泄率不高。
維生素又名維他命,通俗來講,即維持生命的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須的一類有機物質,也是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質。這類物質由於體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極少,因此,盡管需要量不多,每日僅以毫克或微克計算,卻都必須由食物供給,否則就會出現缺乏病。

  維生素以維生素原(維生素前體)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它不是構成機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也不會產生能量,它作用主要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大多數的維生素,機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經常通過食物中穫得。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計算,但一旦缺乏就會引發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症,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維生素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3大物質不同,在天然食物中僅占極少比例,但又爲人體所必需。有些維生素如 B6.K等能由動物腸道内的細菌合成,合成量可滿足動物的需要。動物細胞可將色氨酸轉變成煙酸(一種B族維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維生素C除靈長類(包括人類)及豚鼠以外,其他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數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維生素,不必由體外供給。許多維生素是輔基或輔酶的組成部分。

 

 

維生素(英語:Vitamin)是一系列有機化合物的統稱。它們是生物體所需要的微量營養成分,而一般又無法由生物體自己生產,需要通過飲食等手段獲得。

維生素不能像醣類、蛋白質及脂肪那樣可以產生能量,組成細胞,但是它們對生物體的新陳代謝起調節作用。缺乏維生素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適量攝取維生素可以保持身體強壯健康;過量攝取維生素卻會導致中毒

 

必需維生素定義

維生素的定義中要求維生素滿足四個特點才可以稱之為必需維生素:

  • 外源性:人體自身不可合成(維生素D人體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於較重要,仍被作為必需維生素),需要通過食物補充;
  • 微量性:人體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 調節性:維生素必需能夠調節人體新陳代謝或能量轉變;
  • 特異性:缺乏了某種維生素後,人將呈現特有的病態。

人類所需重要維生素

維生素分為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貯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出,且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脂溶性維生素」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並在體內儲積,排泄率不高。每一種維生素通常會產生多種反應,因此大多數維生素都有多種功能。

人體一共需要13種維生素,其中包括4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和9種水溶性維生素(8種維生素B,維生素C)。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救命的方法分享:

 

1.噎到東西
只要「把手舉起來」
美國紐澤西州大西洋城五歲男童史賓斯,機靈地救了祖母一命,他的方式很簡單,只要「把手舉起來」!
五十六歲的雪兒丹恩史都華日前在家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果凍,當史都華轉過頭時,一塊果凍卡在喉嚨。她試著擠壓腹部自救,但沒有用,
此時孫子史賓斯問:「奶奶,妳噎到嗎! ?」史都華說不出話。
「我猜妳噎到了,奶奶,把手舉起來,把手舉起來。」
史都華照做,結果真的把果凍吐出來。
史賓斯當時很鎮靜,他說這是在學校學到的。
噎到東西之處理方式----只要「 把手舉起來」!

2. 落枕
您偶爾早上起床會發現自己落枕了嗎?就是脖子疼痛。
一旦落枕您該怎麼辦?
一旦落枕時,只要將你的腳抬起來!把大腳姆指給掰開來,慢慢的以順時或逆時的方向按摩旋轉。

3. 腳抽筋
左腳抽筋時高高的舉起右手,
右腳抽筋時高高的舉起左手,馬上舒緩。

4. 腳發麻
若左腳麻了,用力甩你的右手掌,
若右腳麻了,則用力甩你的左手掌。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人一出生 ,腦細胞的數量已經定型了 ,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腦細胞一直處在逐漸減少的過程中 ,死一個少一個,屬於不可再生資源 ,
過了20歲 ,腦細胞死亡速度加快,記憶力也變得越來越差 ,
80歲的人與40歲的人相比 ,腦細胞大約少一半,這已被科學所證實。

記憶力大不如從前的感覺 ,
這是因為活動量不夠、血液流通不暢、腦部供血不足造成的 ,
王新志 教授向大家推薦了幾種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1. 如果方便的話 ,可把兩腿蹺在椅子或者桌子上幾分鐘 ,記住 ,腿一定要高過心臟位置 。
當一個人的雙腿蹺起高過心臟之後,腳和腿部的血液會回流到肺部及心臟 ,
不僅可以減輕腳部和腿部靜脈的壓力,還可使頭部的供血量大大增加 ,使你神清氣爽。

2. 沒事的時候搖搖頭、晃晃腦也有助於記憶力的提高。
頸動脈是向腦部供血的管道 ,搖頭晃腦可使這些組織得到活動,
不但可以增加腦部的供血 ,
還可以減少脂肪在頸動脈血管沉積的可能,
也有利於高血壓、頸椎病的預防。

3. 不經意間的伸懶腰 ,對大腦也有好處。
身體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時 ,上肢肌肉組織的末梢血管會淤積很多血液,
伸懶腰的過程 ,恰是肌肉收緊和放鬆的過程 ,
淤積的血液被趕回心臟,心臟得到的血多了 ,輸往全身各處的血也多了 ,大腦也能分得一杯羹。

4. 良好的頭部血液迴圈(循環)功能有助於提高記憶力 ,延緩大腦衰老。
隨身攜帶一把牛角梳 ,或者以指梳頭 ,可改善頭皮的血液運行。
具體做法是兩手十指微張,從前到後 ,由上向下 ,梳理頭髮 ,一天做三四次 ,一次做三五分鐘,可
起到提高智力、養神健腦的作用 ,對於神經衰弱的患者更有益處。

5. 一天叩齒50次 ,可拉動頭部肌肉 ,促進頭部血液迴圈,增強大腦記憶力。
常叩齒 ,口水分泌也會增多 ,口水中含有腮腺素,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近年來有人研究發現 ,口水中含有抑癌成分,可有效預防消化道的惡性腫瘤。

6. 有人說手指是人的第二大腦 ,
手指與大腦相連的神經最多,通過運動手指 ,可以有效刺激大腦 ,延緩腦細胞死亡時間。

沒事的時候 ,可伸伸手指 ,蜷蜷手指 ,二者交替進行,或者左右手交替按摩指尖 ,也可經常用手握握健身球,讓兩個健身球在手中旋轉。

7. 邁開腿:
大腦由兩個半球組成 ,左側大腦支配右側肢體 ,右側大腦支配左側肢體,
所以說下肢的活動可刺激對側大腦皮層的活動 ,起到健腦作用,
一周慢跑、快走5次 ,一次半個小時的運動雖然簡單,卻能提高記憶力。

8. 勤喝水:
水分占了大腦的50% ,
勤喝水 ,不僅可以延緩衰老,還對大腦有好處 ,
喝水時應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 ,
等到渴了再喝,說明你體內已經相當缺水了!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營養素過多與缺乏

蛋白質過量:增加肝臟及腎臟的負擔

                       、增加尿鈣的排出,及增加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與膽

                       固醇的濃度。

減少攝取:動物性(肉類及乳製品等)及

                     植物性(豆類等)蛋白質。

蛋白質缺乏:血清白蛋白降低、必需胺基

                       酸與非必需胺基酸的比率下

                       降、貧血、脂肪肝、蛋白質

                       熱量缺乏症(包括瓜西奧科

                       兒症及消瘦症)、水腫、食

                       慾降低。

豐富來源:動物性(肉類及乳製品等)及

                     植物性(豆類等)蛋白質。

脂肪過量:攝取過多易造成肥胖,動脈

                     硬化、大腸癌、乳癌等疾病。

減少攝取:動物性及植物性油脂、肉類、

                     蛋類、奶類、堅果類等。

脂肪缺乏:易造成能量攝取不足、必需脂肪

                     酸缺乏或激素分泌不足、細胞膜功

                     能不全、生長遲鈍、脂溶性維生

                     素不能被吸收、身體組織結構變

                     弱及器官的保護作用喪失等。

豐富來源:動物性及植物性油脂、肉類、

                     蛋類、奶類、堅果類等。

醣類過量:攝取過量會在體內以脂肪方式儲

                     存,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也是糖

                     尿病及蛀牙的誘因。

減少攝取:全穀類及根莖類(米、麥、玉米

                     、麵粉、蕃薯、芋頭、馬鈴薯)

                     、蔬菜、水果、豆類等。

醣類缺乏:引起熱量不足,會造成飲

                     食中蛋白質或體蛋白分解流失

                    ,或脂質代謝異常;嚴重時,可

                     能會引起體重下降、免疫力降

                     低、體內酸鹼不平衡、產生酮

                     體,造成酮酸中毒或脫水現象。

豐富來源:全穀類及根莖類(米、麥、玉米

                     、麵粉、蕃薯、芋頭、馬鈴薯)

                     、蔬菜、水果、豆類等。

維生素A過量:具毒性之成分是視網質(retinoids) ,常因服用過量魚肝油或維他命所引起,其症狀包括皮膚炎或紅腫、頭痛、肝臟與脾臟腫大、骨骼及關節疼痛,以及食慾不振和腸胃不適等;孕婦若攝取過量則易產下畸形胎兒。

減少攝取:植物性來源(類胡蘿蔔素)包括橘黃

                     或深綠色的蔬菜或水果;動物性來

                    (視網質)包括魚肝油、肝臟、蛋

                     黃、牛乳、起士、魚、家禽、肉類等。

維生素A缺乏:容易導致夜盲症、上皮細胞

                        和皮膚乾燥及角質化、乾眼

                        病、感染等。

豐富來源:植物性來源(類胡蘿蔔素)包括橘黃

                     或深綠色的蔬菜或水果;動物性來

                    (視網質)包括魚肝油、肝臟、蛋

                     黃、牛乳、起士、魚、家禽、肉類等。

維生素D過量:每天攝取最好不超過10-20

                        μg,過量容易導致過量鈣

                        質吸收及鈣質沈澱在腎臟、

                        心臟及血管,而造成組織傷

                        害,同時引發高血鈣症。

減少攝取:使皮膚獲得充分的日照即可得到

                     足夠的維生素D,食物來源為維

                     生素D強化的牛乳或穀物類、富

                     含脂肪魚類(沙丁魚、鮭魚)及肝

                     臟、蛋黃和乳油等。

維生素D缺乏:容易導致兒童佝僂症及成人軟

                        骨症。

豐富來源:使皮膚獲得充分的日照即可得到

                     足夠的維生素D,食物來源為維

                     生素D強化的牛乳或穀物類、富

                     含脂肪魚類(沙丁魚、鮭魚)及肝

                     臟、蛋黃和乳油等。

維生素E過量:每天攝取最好不要超過

                         800IU。過量維生素E

                        易抑制維生素K、延長

                        血液凝固時間。

減少攝取:植物油(玉米油、大豆油

                    、紅花籽油、小麥胚芽油

                     等)、全穀類、深綠色葉

                     菜類、堅果類、種子類、

                     人造奶油等。

維生素E缺乏:嬰兒導致貧血 ; 兒童

                        和成人導致神經病變

                        和肌病。

豐富來源:植物油(玉米油、大豆油

                     、紅花籽油、小麥胚芽油

                     等)、全穀類、深綠色葉

                     菜類、堅果類、種子類、

                     人造奶油等。

維生素K過量:高劑量的人工合成維生素K具有毒性,包括:貧血、高膽紅質血症及黃疸病。

減少攝取:深綠蔬菜、肝臟、菜豆、蛋等。

維生素K缺乏:延長血液凝結時間。

豐富來源:深綠蔬菜、肝臟、菜豆、蛋等。

維生素B1過量:過多的維生素B1會由尿液

                        排出體外。

減少攝取:豬肉、酵母、全穀類或強

                     化穀類、核果、乾豆類、

                     葵花籽、白麵包、烘焙製

                     品、胚芽、及肝臟類等。

維生素B1缺乏:食慾不良、生長遲滯

                         ;長期缺乏,易罹患

                         腳氣病;此外,還有

                         心搏加快、心肥大、

                         水腫等。

豐富來源:豬肉、酵母、全穀類或強

                     化穀類、核果、乾豆類、

                     葵花籽、白麵包、烘焙製

                     品、胚芽、及肝臟類等。

維生素B2過量:過多的維生素B2

                         會由尿液排出體外。

減少攝取:乳、起士等乳製品、全穀類

、強化麵包、深綠色葉菜、

                     蘑菇、蛋類、肝臟及蚵蠣等。

維生素B2缺乏:嘴唇乾裂、口

                        角炎及舌炎。

豐富來源:乳、起士等乳製品、全穀類

、強化麵包、深綠色葉菜、

                     蘑菇、蛋類、肝臟及蚵蠣等。

菸鹼酸過量:高劑量之菸鹼酸會造成蕁麻疹

                       、胃腸嚴重不適、頭暈、嘔吐

                       等症狀。

減少攝取:鮪魚、牛肝、雞胸肉、牛肉、比目魚、蘑菇。

菸鹼酸缺乏:導致癩皮病,症狀有皮膚炎

                       、下痢及癡呆。

豐富來源:鮪魚、牛肝、雞胸肉、牛肉、比目魚、蘑菇。

維生素B6過量:長期攝取200毫克以上

                         ,可能產生神經傷害。

減少攝取:肉類、家禽類、魚類、蛋

                     、牛奶、乾豆類、香蕉、

                     馬鈴薯、扁豆等。

維生素B6缺乏:臨床症狀有癲癇、

                         皮膚炎、舌炎及貧血。

豐富來源:肉類、家禽類、魚類、蛋

                     、牛奶、乾豆類、香蕉、

                     馬鈴薯、扁豆等。

維生素           B12過量:大量服用維生素B12

                           未有明顯的毒性報告。

減少攝取:內臟類(肝、腎、心)、肉類

                     、乳製品、肝、蛋等。

維生素           B12缺乏:會導致惡性貧血;

                           絕對素食者具有維

                           生素B12缺乏之危險

                           性。

豐富來源:內臟類(肝、腎、心)、肉類

                     、乳製品、肝、蛋等。

葉酸過量:毒性極低。

減少攝取:啤酒酵母、牛肝、綠色蔬菜。

葉酸缺乏:易造成巨球性貧血;孕

                     婦若缺乏,則易造成流

                     產或產下神經管缺陷症

                     的畸形胎兒。

豐富來源:啤酒酵母、牛肝、綠色蔬菜。

泛酸過量:幾乎不具毒性。

減少攝取:廣泛存在食物中           , 尤其是蛋黃

                     、肝臟、腎臟、酵母。

泛酸缺乏:缺乏少見           ; 手足麻痺刺痛、

                     嘔吐、疲勞。

豐富來源:廣泛存在食物中           , 尤其是蛋

                     黃、肝臟、腎臟、酵母。

生物素過量:生物素存在體內的量很少,不

                       易造成中毒。

減少攝取:海產、肉類、全穀類、蔬菜類等。

生物素缺乏:若長期食用生蛋白則可能造成

                       生物素缺乏症狀           , 如神經性

                       厭食、噁心、舌炎、皮膚炎及

                       憂鬱。

豐富來源:海產、肉類、全穀類、蔬菜類等。

維生素C過量:高劑量攝取(1克以上)會

                       產生胃部發炎、腸胃不適、

                        腹瀉等副作用。

減少攝取:水果(木瓜、草莓、柑橘等)

                     、蔬菜(硬花甘藍、花椰菜、

                     青椒、番茄等)較多,動物性

                     食品含量較少。

維生素C缺乏:會造成壞血病、牙齦出血

                        、微血管脆弱,影響傷口

                        癒合,喪失食慾、疲倦。

豐富來源:水果(木瓜、草莓、柑橘等)

                     、蔬菜(硬花甘藍、花椰菜、

                     青椒、番茄等)較多,動物性

                     食品含量較少。

鈣過量:持續補充鈣會增加腎結石的機會,

                   導致血鈣上升,降低腎臟的功能。          

減少攝取:富含鈣質的食品有乳製品(牛奶

                     、優酪乳、起司等)、魚〈小魚

                     乾、沙丁魚含骨〉、綠色蔬菜

                    、豆及豆製品及海藻類〈髮菜〉。

鈣缺乏:長期嚴重的鈣質缺乏成人可能會造成骨骼疏鬆症,兒童會產生佝僂病。

豐富來源:富含鈣質的食品有乳製品(牛奶

                     、優酪乳、起司等)、魚〈小魚

                     乾、沙丁魚含骨〉、綠色蔬菜

                    、豆及豆製品及海藻類〈髮菜〉。

磷過量:過量磷容易造成鈣吸收不

                   良、低鈣血症、骨質流失。

減少攝取:乳製品、肉魚豆蛋類、

                     全穀類、堅果類、乾豆

                     類及可可粉及清涼飲料

                     等。

磷缺乏:低磷性佝僂症和骨質流失

                   等症狀。

豐富來源:乳製品、肉魚豆蛋類、

                     全穀類、堅果類、乾豆

                     類及可可粉及清涼飲料

                     等。

鎂過量:軟弱、噁心、抑鬱、肌肉麻痺

                   及心臟和呼吸衰竭。

減少攝取:種子類(咖啡、可可、杏仁、

                     芝麻、花生粉等)、全穀類

                    (麥芽、麥麩)、黃豆、堅果類

                     、乾豆類、海產、黑米、玉米

                     及綠色蔬菜等。

鎂缺乏:生病或長期酗酒者,而導致肝硬化,

                   以及長期使用些藥物,如利尿劑等,

                   才會發生鎂缺乏的情形。症狀包括衰

                   弱、迷糊等;嚴重時,肌肉不自主

                   抽續〈包括眼球及面部〉及生長障礙。

豐富來源:種子類(咖啡、可可、杏仁、

                     芝麻、花生粉等)、全穀類

                    (麥芽、麥麩)、黃豆、堅果類

                     、乾豆類、海產、黑米、玉米

                     及綠色蔬菜等。

碘過量:容易發生甲狀腺病變、代謝失調。

減少攝取:含碘食鹽、海帶、海產、奶製品

                     、葵花籽、洋菇、肝臟、蛋等。

碘缺乏:容易造成甲狀腺腫大、胎兒缺乏

                   導致發育不良,以及智能不足之

                   呆小症〈Cretinism〉。

豐富來源:含碘食鹽、海帶、海產、奶製品

                     、葵花籽、洋菇、肝臟、蛋等。

鋅過量:腹瀉、痙攣,並會降低銅、

                   鐵的吸收量。

減少攝取:牡蠣、牛肉、肝臟、乳製品、核果

                     類、全穀類、豆類、種子類等。

鋅缺乏:會造成食慾不振、味覺遲鈍、傷口癒合緩慢。

豐富來源:牡蠣、牛肉、肝臟、乳製品、核果

                     類、全穀類、豆類、種子類等。

鐵過量:衰弱、體重下降,關節及

                   腹部疼痛、肝腫大、硬化

                   ,造成羥自由基對細胞和

                   器官之傷害。

減少攝取:肉類〈肝臟及其他內臟

                     類、瘦肉、海產、蛋黃

                     、禽肉〉、全穀類、綠

                     色蔬菜(菠菜、花椰菜)

                     、種子類及豆類等。

鐵缺乏:主要症狀為缺鐵性貧血           ;

                   疲勞、無胃口、易感染。

豐富來源:肉類〈肝臟及其他內臟

                     類、瘦肉、海產、蛋黃

                     、禽肉〉、全穀類、綠

                     色蔬菜(菠菜、花椰菜)

                     、種子類及豆類等。

氟過量:氟攝取過量會有嚴重牙

                   斑、胃不適和骨骼疼痛。

減少攝取:加氟的飲用水、茶葉

                     、海帶、牙膏等。

氟缺乏:缺乏氟容易引起蛀牙。

豐富來源:加氟的飲用水、茶葉

                     、海帶、牙膏等。

硒過量:噁心、嘔吐、指甲變形、

                   毛髮脫落、肝臟疾病等。

減少攝取:海產、瘦肉、蛋、全穀類等。

硒缺乏:肌肉疼痛、克山病(Keshan           disease)

                   以及大關節病(big           joint disease)

                   會對兒童造成生長遲滯及嚴重關節問題。

豐富來源:海產、瘦肉、蛋、全穀類等。

銅過量:威爾遜氏病〈Wilson's           disease

                   為銅積存於體內組織〈肝臟、腎臟〉

                   而引起的遺傳性疾病。

減少攝取:肝臟、蠔、甲殼類(蝦、蟹

                  )、全穀類、乾果類、豆類及堅

                   果類、可可等。

銅缺乏:會導致貧血、白血球數下降 , 骨骼、

                   中樞神經系統和結締組織發育不

                   全、毛髮質地異常及發生心臟病。

豐富來源:肝臟、蠔、甲殼類(蝦、蟹

                    )、全穀類、乾果類、豆

                     類及堅果類、可可等。

錳過量:由飲食引起錳中毒的現

                   象並未發生過。而暴露

                   於高量錳的環境罹患巴

                   金生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及威爾遜氏病

                  (Wilson's disease)

                   似的病徵。

減少攝取:全穀類(小麥麩皮)

                    豆類、萵苣、鳳梨、

                     漿果類、堅果類、燕

                     麥、豆類及茶葉等。

錳缺乏:生長障礙骨骼異常中樞

                   神經系統障礙。不在人

                   類發生。

豐富來源:全穀類(小麥麩皮)

                     豆類、萵苣、鳳梨、

                     漿果類、堅果類、燕

                     麥、豆類及茶葉等。

鉬過量:未知。

減少攝取:豆類、穀類、堅果類。

鉬缺乏:不在人類發生。

豐富來源:豆類、穀類、堅果類。

鉻過量:由於食物中的鉻含量不

                   高,所以不易造成鉻中毒。

減少攝取:全穀類、肉類〈豬肉

                     、肝臟、蛋黃、雞肉〉

                     、酵母、堅果類、洋

                     菇、啤酒、蘆筍等。

鉻缺乏:缺乏鉻會導致葡萄糖不

                   耐和脂質代謝異常。

豐富來源:全穀類、肉類〈豬肉

                     、肝臟、蛋黃、雞肉〉

                     、酵母、堅果類、洋

                     菇、啤酒、蘆筍等。

鈷過量:紅血球過多症、骨髓過度生長、

                   網狀紅血球炎、血液體積增加。

減少攝取:含維生素B12的動物性食

                   物如:肝臟、肉類、海鮮、乳製

                   品等 ; 植物性食品如:綠色葉菜

                   類、豆芽菜及納豆等。

鈷缺乏:鈷為維生素B12的構成要素,

                   鈷的缺乏症與缺乏維生素B12

                   同,即惡性貧血、生長遲滯及偶

                   發性神經異常。

豐富來源:含維生素B12的動物性食

                   物如:肝臟、肉類、海鮮、乳製

                   品等 ; 植物性食品如:綠色葉菜

                   類、豆芽菜及納豆等。

電解質(NaKCl)過量:

  Na過量:與高血壓有關;增加尿鈣流失。

  K 過量:長時間攝取大量鉀鹽類,則會造

                     成心跳減慢;見於腎衰竭病人。

  Cl過量:與Na同時存在和高血壓有關。

減少攝取:食鹽、醬油、調味料、海產、

                     奶、起司及零食與加工食品等

                     含鈉及氯的量都很高;而富含

                     鉀的食物有水果(顎梨、香蕉

                     、乾果、橘子、甜瓜、水蜜桃)

                     、蔬菜(馬鈴薯、蕃茄、萵苣

                     、菠菜、南瓜)、乾豆類、麥麩皮

          、奶製品及蛋等。

電解質(NaKCl)缺乏:

  Na缺乏:肌肉痙攣。

  K 缺乏:心跳不規則、食慾減低、肌肉痙攣。

  Cl缺乏:正常情況下不會造成Cl缺乏。

豐富來源:食鹽、醬油、調味料、海產、

                     奶、起司及零食與加工食品等

                     含鈉及氯的量都很高;而富含

                     鉀的食物有水果(顎梨、香蕉

                     、乾果、橘子、甜瓜、水蜜桃)

                     、蔬菜(馬鈴薯、蕃茄、萵苣

                     、菠菜、南瓜)、乾豆類、麥麩皮

                     、奶製品及蛋等。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成分:
             醣類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所組成。且多數的醣類,其氫、氧之比例與水一樣,故又稱為碳水化合物。

             醣與糖的區別,在於「醣」即泛指所有的碳水化合物,如肝醣、纖維質、澱粉等;而「糖」是指具有甜味的醣類,如葡萄糖、麥芽糖等。
二、來源:
     醣類主要來自於植物經由「光合作用」,在葉綠體中合成的。     
三、分類:
            醣類根據其水解產物大致可分為四類:單醣類、雙醣類、寡醣類、多醣類。

單醣類:醣類中最簡單的形式

      

    • 單醣依其碳原子數目的不同可細分為三碳醣、四碳醣、五碳醣六碳醣等幾類。
  • 含有3~7個碳原子的醣存在於自然界中,其中,六碳醣具有飲食上之重要性。
  1. 三碳醣:如甘油醛為醣解作用之中間代謝產物。
  2. 四碳醣:如顯紅糖(Erythrose)為醣類的代謝之中間產物。
  3. 五碳醣:主要有¬ 核糖:為DNA、RNA的構成成分。­         木糖:存在根類蔬菜及水果中。木糖以多分子連結時稱為木膠。木糖的甜度雖不及葡萄糖高,但在人體內的吸收利用率低,所以糖尿病人吃甜食時,可以木糖代替。®         阿拉伯膠糖:富含於阿拉伯樹膠、李子、梅子中,可供研究細菌代謝之用。       
  4. 六碳醣:是生理上最重要的單醣類,主要有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果糖等。       

雙醣類

      

  • 加酸水解或經消化脢作用可水解為兩分子的醣類,稱為雙醣。
  • 常見雙糖的分佈及特性:
  1. 蔗糖:廣佈於帶甜味的蔬菜、水果中。蔗糖的旋光性為右旋,但水解後的果糖有很強的左旋性,使得水解後的混和物呈左旋性,故此混和液特稱為轉化糖。       
  2. 麥芽糖:為澱粉及麥芽的水解產物,常用於加工食品中。
  3. 乳糖:由哺乳動物產生的醣類,是唯一來自於動物的醣類。因乳糖的甜味低,有利於鈣的吸收,亦可促進腸管蠕動,故有利於嬰兒食用。       
  • 常見的雙醣反應是如下:

◎蔗糖→葡萄糖+果糖

◎乳糖→葡萄糖+半乳糖

◎麥芽糖→葡萄糖+葡萄糖

寡醣類

  • 水解後能產生3~10分子單醣。
  • 常見的寡醣類,有存在於豆類食品中的棉籽糖(為果糖、葡萄糖、半乳糖結合成的三醣類)及水蘇糖,這兩種醣類在腸管中不易消化水解,但可被常內細菌發酵分解而產生大量氣體,故實用過多的豆類,容易引腹部的脹氣與排氣。       

多醣類

      

  • 水解後能產生10分子以上的單醣。
  • 多醣類具有很高的分子量,無固定形狀,不會結晶、不甜、不溶於水。又可分為可消化的多醣類,如澱粉、糊精、肝醣,及不可消化的多醣類,如纖維素、樹膠、果膠等。         

四、功能:

      

  1. 醣類在體內的主要分佈:
分佈器官 儲存形式 重量(約)
‧          肝臟 肝醣 100公克
  • 心肌
  • 平滑肌
  • 骨骼肌
肝醣 200~250公克
  • 血液

‧ 細胞外液

葡萄糖 15公克

2、產生能量:
     
1公克的醣類平均可產生4仟卡的熱能。身體各組織皆需要醣類的氧化來供     給能量,尤其是心臟、神經系統和費不更以葡萄糖為能量來源。

3、節省蛋白質:
            體內的各類營養素,皆已供應熱能為優先。若熱能不足時,則飲食中的蛋白質及體內的蛋白質皆會當作能量來源而被分解掉。所以需供應充足的醣類以防止蛋白質被消耗掉。

4、調節脂肪的代謝:
     當醣類的攝取不足供應能量所需時,體內的脂肪組織就會被分解以供所需,產生之中間代謝物,統稱為酮體(Ketone     bodies)。若酮體蓄積在體內,會造成脫水現象,以及大量陽離子的流失,此稱為酮酸中毒。相反的,當體內的醣類攝取足夠時,就會抑制酮體的生成。

5、醣類在腸道中的特殊功能:

  • 膳食纖維:刺激腸道蠕動,防止食物積存腸內,而形成大腸癌或便秘。       
  • 乳糖:可促進鈣質的吸收。

五、醣類的消化與吸收:
◎消化的過程:

消化器官 機械性作用 化 學 性 作 用
分泌的消化脢 作 用
口         腔 可將食物磨碎並與唾液完全混和 澱粉脢(Ptyalin) 使澱粉分解為糊精並使糊精進一步分解為麥芽糖
繼續食物的磨碎與攪拌 鹽酸(HCl) 中和唾液的鹼性,以抑制唾液的澱粉脢。
小 腸 擺動、蠕動、分節運動,使消化脢與食物攪拌得更均勻。 由胰臟分泌的胰液內含胰蛋白脢 分解澱粉為糊精及麥芽糖
腸壁內含有各種雙醣脢 將雙醣轉變為單醣

      

  • 小腸液的雙醣脢,包括麥芽糖脢(Maltase)、蔗糖脢(Sucrase)、乳糖脢(Lactase)、異麥芽糖脢(Isomaltase)、糊精脢(Dextrinase),皆存於上皮細胞之刷狀緣(Brush         border)內。所以醣類的消化是一種膜消化(Membrane digestion),此種消化很完全,使得醣類的消化率高達98﹪。         
  • 醣類的吸收:

1、糖的吸收方式有二:

  1. 主動運輸:是由鈉幫浦主動運送,與腸道內糖的濃度無關。大多數的營養素的吸收,藉由此作用完成,由低濃度輸到高濃度,且需有攜帶者【例如:葡萄糖、半乳糖的吸收需要鈉及ATP的存在】。       
  2. 被動擴散作用:又稱為簡單滲透作用,當腸道內糖濃度高於黏膜細胞及血漿內糖濃度時,則可靠滲透壓平衡而吸收。由高濃度往低濃度運送。       

2、一些常見單醣類在黏膜中的吸收情形:

  • Na在腸道內管腔中,可促進葡萄糖的吸收。因為運輸蛋白對帶有2         Na的葡萄糖親和性較高,所以葡萄糖的吸收須有Na做攜帶者(Na-dependence-carrier)。       

3、吸收速率:

  • 以葡萄糖為基準,則半乳糖(110)>葡萄糖(100)>果糖(43)>甘露糖(9)>阿拉伯膠糖>木糖。       
  1. 半乳糖和葡萄糖主要是靠主動運輸,其他的單醣類則屬於被動擴散。       
  2. 果糖和甘露糖同樣是屬於被動擴散,但為何吸收速率去差很多?因為甘露糖進入黏膜層不會被分解,而使其濃度上升,產生回饋抑制作用;而果糖在黏膜層部份會轉變成葡萄糖或乳酸,所以濃度上升較少,使回饋抑制作用小,所以吸收速率高。       

4、葡萄糖離開黏膜細胞後的三個路徑:

  1. 15﹪的葡萄糖經刷狀緣(Brush border)回到腸道的管腔中(原因未明)。       
  2. 25﹪經黏膜基層模板(Basolacteral membrane)擴散至細胞外。
  3. 60﹪經漿膜層(Serosal membrane)上之未被確定的攜帶者運送到細胞外,此攜帶者運輸葡萄糖的能力大於黏膜位置上之依賴Na的攜帶者(Na-dependent         carrier),所以運出細胞內葡萄糖的能力大於運入細胞內葡萄糖之能力,使得黏膜細胞中並無葡萄糖之蓄積,此也是促進葡萄糖完全吸收的機轉。       

5、影響醣類消化吸收之因素:

      

  • 醣進入小腸之速度影響吸收:醣進入小腸之速度受胃蠕動快慢與幽門之控制。       
  • 食麋中所含的養分:因吸收空間及運送系統中攜帶者有限,若營養素種類多,濃度不同,彼此競爭則影響醣之吸收。       
  • 腸黏膜健康情況影響醣類吸收:如患腸炎則吸收不佳。
  • 腸蠕動速度影響其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因而影響吸收量。如腹瀉病患,食麋與腸黏膜接觸時間短,所以吸收量少。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醣類的主要功能

◆ 提供熱量:
腦、神經系統以及紅血球細胞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葡萄糖的代謝來提供。紅血球細胞沒有粒線體,無法利用脂肪。胎兒以及胎盤的細胞也以利用葡萄糖為主。每1公克醣類可以供應4大卡熱量,這是醣類的生理熱量值。

◆ 保護體組織蛋白質:
為了使腦與神經系統獲得充足的葡萄糖,必需維持血糖濃度,正常值約為每100毫升血漿含有70-150毫克葡萄糖(70-150 mg/100 ml)。血糖降低時,若體內沒有醣類的儲存,就會分解組織的蛋白質,代謝轉化成葡萄糖以維持血糖和重要器官功能。攝取充足的醣類可以保護組織蛋白質免於分解消耗。

◆ 避免酮酸中毒:
當體內葡萄糖不足時,許多細胞改用脂肪酸為主要能量來源。可是脂肪酸的氧化代謝需要少量的葡萄糖,若葡萄糖不足,脂肪酸氧化不完全,其產物就是大量的酮酸(keto-acids)與酮體(ketone bodies),大量堆積對身體有不良的影響。為了使脂肪酸充分利用,每天至少需要醣類70-100公克。

◆ 合成肝醣儲存:
葡萄糖可以合成肝醣,儲存在肝臟和肌肉。肝臟的肝醣可以幫助維持血糖的穩定。肌肉的肝醣主要供肌肉活動之用,運動員增加肌肉的肝醣量可以延長耐力。

◆ 有益消化道健康:
乳糖和膳食纖維也算是醣類的一種,乳糖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腸內益生菌生長,膳食纖維也可促進腸胃蠕動,可預防或治療便秘,憩室炎等消化道症狀,有益消化道之健康。調節脂肪與糖分之吸收,有助於血糖控制與降低血膽固醇。

◆ 其他生理生化作用:
構成肝臟解毒系統,結締組織成份,遺傳物質DNA、RNA成份,乳醣幫助鈣質吸收等等。

◆ 增強食品風味:
各種醣類成分以及醣類產生的反應可以提供食品甜味、風味與質感。例如:勾芡用黏稠劑是玉米粉,番薯粉等。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75892_468580253211794_996535641_n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決定健康的要素

 

研究發現,人類的健康取決於 遺傳、飲食、活動、心理和環境 五個方面。

 

世界衛生組織發現,

 

健康和壽命的決定因素是生活方式(佔60%),

 

其次是環境(17%,其中人文環境10%,自然環境7%)

 

和遺傳(15%),最後是醫療條件( 8%)。

 

 

由於遺傳、環境和心理因素難以選擇或控制,醫療條件影響力其實不高,

 

 

所以飲食活動因素是健康管理的核心

 

 

 

在這裡定義的“環境”概念,

 

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醫療條件等等。

 

 

 

飲食、活動和心理因素相對屬於個人可選擇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中,心理因素最難控制,飲食和活動可以控制。

 

營養和運動兩個因素是健康管理的核心內容,而營養是第一要素

 

事實上,我發現營養與運動有著微妙的平衡關係,

 

正如風與火的關係。風可長火,亦可滅火,風長大火而滅小火。

 

 

 

同樣的道理,當身體營養充足時,適度運動增加健康;

 

當營養不良或運動過量時,運動(尤其是劇烈運動)可能破壞身體甚至危及性命。

 

 

因此,充足的營養是保持健康的前提。  

 

營養,是重質不重量,一般醫學、傳統營養學,只注意到巨量營養素:

 

蛋白、脂質、熱量(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基礎礦物質

 

 

現代的營養免疫學,更注意到微量元素的重要性:  

 

例如必須胺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微量礦物質、離子、能量.....等

 

 

 

 

平衡飲食金字塔

其實這是傳統營養學 只含括了巨量營養素

 

 

 

 

 

 

不生病的三要素

現在有許多藥廠投入大量資金, 在研究醣蛋白、酵素、抗氧化物質, 這些是製藥與生技界的明日之星。

 

 

 

 

體能活動,包括運動與勞動

可用體能商數來衡量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80754_632030933490449_903068224_n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蛋白質攝取不足,缺乏蛋白質對身體的影響?

      - 身體若缺乏蛋白質,會造成肌肉耗損,身體軟弱,頭髮無光澤易斷裂,水腫,傷口不容易癒合,傷口一再感染及復發。

     人體的大部份是由蛋白質所組成 , 皮膚、肌肉、內臟、毛髮、指甲、腦 、骨骼等 , 都是由蛋白質所構成。蛋白質充足時 , 才能維持細胞正常的功能與新陳代謝。

     蛋白質和熱量均攝取不足時,則會使身體組織因無以建造及修補維持而影響生長,且使肌肉萎縮、體重降低,俗稱消瘦症。運動時若攝取不足或飲食中蛋白質含量少時,構成組織的蛋白質即被移用,而引起體蛋白質缺乏,如此造成體重減輕、運動效率下降、體能和運動能力變差、對寒冷環境的抵抗能力和攝氧能力變低、對感染性疾病的抵抗減弱,同時體內熱的產量、抗體、免疫體的血清r-globulin等減少。另外諸臟器的機能引起變化、浮腫,形成運動性貧血,長期不足時,脂肪沉積於肝臟,成為脂肪肝,易成肝硬化。  

     

    蛋白質攝取過多,對身體可能有什麼影響?
    (1)浪費不經濟、轉變為體脂肪。
    (2)增加肝臟、腎臟代謝負擔。
    (3)增加水的需要量。
    (4)可能同時攝取較多的飽和脂肪酸、膽固醇。
    (5)可能引起高尿鈣,造成鈣質流失。



    攝取蛋白質時,宜注意下列幾點:
    1.攝取多量的蛋白質食物會使酸性代謝物增加,故應增加蔬菜、水果等鹼性物質,以求酸鹼平衡。
    2.醣類、脂肪等能源需適量攝取,使攝取的蛋白質能有效地在體內被利用為合成體蛋白,這種現象稱為醣類、脂肪的蛋白質節約作用。
    3.選手常誤解高蛋白飲食的意思,以為只吃魚、肉等蛋白質食品即可,殊不知如此易導致其它營養素的欠缺,發生營養不良、情況欠佳,尤其激烈運動時更加危險。
    4.攝取高蛋白食物時,伴隨著吃下不少脂肪,如此使運動效率、健康上出現問題,因此主食中的飯、麵包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必須減少。
    5.含量豐富蛋白質的食品,應分配於三餐,方有截長補短的效果,也不浪費。若集中於一餐的話,有轉變成脂肪的危險,會增加腎臟的負擔,甚至影響腎臟機能。
    6.運動後受損的肌肉細胞再造,主要原料除了蛋白質外,必須倚賴維他命、礦物質,使機轉順利。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蛋白質的化學結構

構成元素:
含有碳、氫、氧等元素,與醣類和脂肪相同。此外還含有氮,為蛋白質所特有,約佔重量13~19%,平均16%。食品分析時,測定氮量,乘以6.25倍約等於蛋白質的含量,稱為粗蛋白質量。


構造單位:
胺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構造單位。


胺基酸基本結構:

a.a.jpg

R group:支鏈   ;   -COOH:羧基 ;   -NH2 :胺基
不同的胺基酸有不同的支鏈構造,用於合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主要有22種

 

營養上的分類:

必需胺基酸:成人需要9種,嬰孩需要10種﹙加上精安酸﹚。

大人8種:異白胺酸、白胺酸、離胺酸、甲硫胺酸、苯丙胺酸、色胺酸、羥丁胺酸、纈胺酸

小孩9種:組胺酸、異白胺酸、白胺酸、離胺酸、甲硫胺酸、苯丙胺酸、色胺酸、羥丁胺酸、纈胺酸



半必需胺基酸:有些胺基酸在特殊狀況下體內需要量特別多,或是體內合成能力不足,必須由飲食中攝取補充。
胺基酸的互換:有些胺基酸可以用必需胺基酸為原料而代謝生成。

人體所需的22種胺基酸中有14種可人體自行製造,其餘8種則必需由飲食中攝取。這8種胺基酸即為所謂的「必需胺基酸」。而兒童為應付成長所需必需多1必需胺基酸。 

     由於蛋白質必須經常汰舊換新,而且它無法預存於體內,因此我們必需從每日的飲食中攝取良質蛋白質,良質蛋白質對創造良質的身體有相當大的助益。當吃進蛋白質食物後,會先消化分解成胺基酸,再由不同的胺基酸重組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缺乏蛋白質,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會下降,也會使體內多餘的水份無法排出,造成水腫,還會使肌肉失去彈性、頭髮變色、生長停滯、消化不良、血球及荷爾蒙無法製造等,最後內臟器官退化衰竭,導致死亡。 

    胺基酸不但是構成生物體的主原料,也是調節人體機能的主要物質,更進一步說,人體只要擁有足夠的胺基酸,便可讓細胞擁有足夠的活性及自癒力,疾病自然遠離。

世界衛生組織把蛋白質列為人體必需營養素之一,而蛋白質的營養作用,實際上就是胺基酸的營養作用。胺基酸對人體健康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供給有機體營養。2、調節機體機能。3、增強免疫能力。4、維護心血管功能。5、改善肝腎功能。6、減低放療化療的損害。7、促進激素分泌。8、促進蛋白質合成。  






蛋白質的結構可以分為四種:

  1. 一級結構:就是多個胺基酸串聯起來的結構
  2. 二級結構:胺基酸之間有氫鍵(hydrogen bond)的連結
  3. 三級結構:可以視為二級結構的子單位之間,經過摺疊(folding)成為的三級結構
  4. 四級結構:不同的摺疊過的三級結構子單位,結合後變成四級結構

下面這張圖可以幫助大家清楚各種結構的關係:

 蛋白質結構.gif  

參考資料來源:

營養教育資訊網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蛋白質的五大功能

蛋白質是一種含氮的物質,它的基本單位是胺基酸。在自然界存在的胺基酸有50種以上,在人體裡有22種,其中成人有8種,嬰兒有10種胺基酸是人體內無法合成的稱為「必需胺基酸」。蛋白質的功用有下列幾項:

一、產生熱量:一公克的蛋白質可以產生四卡熱量。人體的生理機能首重在熱量的供給與維持。所以當食物攝取不恰當,熱量不夠時;不管是肉、魚或是米飯等全部會被拿來作熱量的支出。
而就價位而言,蛋白質食物的價格較昂貴而且攝食產熱效應高;即吃蛋白質食物時會增加身體熱量之消耗,產生含氮廢物排出,熱量利用率偏低。所以用蛋白質食物作熱量來源是最不划算的。

二、修補、建造組織:這是蛋白質在人體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其他營養素較無法取代的作用。

三、構成身體分泌液、酵素和激素、抗體、血漿蛋白質等。酵素和激素(荷爾蒙)的主要單元物質是蛋白質。抗體可以幫助抵抗疾病,血漿蛋白可以維持正常滲透壓。蛋白質可以結合酸性或鹼性物質維持酸鹼平衡。

四、可攜帶其他物質,幫助吸收、運輸。如脂蛋白運送三甘油酯、膽固醇等。

五、提供必需胺基酸、完成身體之生理功用。

protein function.JPG  

細胞:除了70%水分之外,蛋白質佔15%,是含量最多的有機成分,分布在細胞膜、胞器與細胞質中。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參與物質通透、荷爾蒙受器、連結、酵素等作用。細胞質中的微結構含有多種纖維狀蛋白質。

人體:肌肉含有肌纖維,由肌凝蛋白與肌動蛋白所構成,負責肌肉的收縮作用。骨骼、牙齒、皮層、毛髮等等也都含有獨特的纖維狀膠原蛋白﹙collagen﹚。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食物依其類別分為六大類:五榖根莖,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

圖片4.jpg  

六大類食物.gif 

點 五榖根莖
營養素:

主要提供醣類及一部份蛋白質。若選擇全榖類,則含維生素B群及豐富纖維素。

食物來源:
米飯、麵食、麵條、麵包、饅頭等。
建議量:
每人每天三至六碗,因每個人體型及活動量不同,所需熱量也不一樣,故可依個人的需要量增減。

 

 

 

  點 奶類

營養素:

主要提供蛋白質及鈣質。

食物來源:
牛奶、乳酪、發酵乳等。
建議量:
每人每天一至二杯。一杯約240c.c.。

 

 

 

  點 蛋豆魚肉類

營養素:

主要提供蛋白質。

食物來源:
雞蛋、鴨蛋、黃豆、豆腐、豆漿、豆製品、魚類、蝦類、貝類、海產類、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等。
建議量:
每人每天四份。每份相當於蛋一個或豆腐一塊或魚類一兩、或肉類一兩。

 

 

 

  點 蔬菜類

營養素:

主要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通常深綠色、深黃色的蔬菜含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量比淺色蔬菜多。

食物來源:
蔬菜種類繁多,例如青江菜、小白菜、芥菜…等。
建議量:
每人每天三碟,其中至少一碟為深綠色或深黃色蔬菜。一碟的份量約100公克,三碟即300公克(相當於半斤)。

 

 

 

  點 水果類

營養素:

主要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及部分醣類。

食物來源:
水果種類繁多,例如蕃石榴、蘋果、柳丁…等。
建議量:
每人每天二個,最好有一個是枸櫞類的水果。水果與蔬菜都是提供維生素及礦物質,但其所含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的種類並不相同,所以不可互相取代或省略其中一項。

  點 油脂類

營養素:

主要提供脂質。

食物來源:
為烹調用油,有沙拉油、花生油、豬油等。
建議量:
每人每天二至三湯匙,每湯匙約15公克,在飲食中由牛奶、肉類及魚類中已攝取了相當量的動物性油脂,所以炒菜用油最好選擇植物性油。

    

Mick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